说到选校,当初我准备申请大学的时候这也是一件非常让我困扰的事情,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我打算和大家聊聊我当初选校时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因为我是商科,就以商科来举例说明。
第一部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一开始大家一般会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头脑风暴,一个是心灵冲击。我当年在美国读了三年高中,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美国同学,他们和中国学生的思维完全不一样。他们申请大学的时候看排名是次要的,主要需要看这所学校是否适合自己。比如:这所学校的商学院是否有一定的优势?能否在这所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我当年申请大学的时候就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影响,因为我是我所在高中的第一位中国学生,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和美国人在一起生活。在申请学校的时候,我先飞到我想要申请的几所学校拜访了一下,包括USC、BC、BU、Upenn the Wharton还有NYU的Stern。我参观了这几所学校之后发现,这几所学校的风格都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日后的规划,来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这时就提起开头说的那两个阶段了。头脑风暴就是说选校究竟会对自己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影响。从小来说,未来四年在这所学校中的生活你是否能够适应;往大了说,这一决定能否让你距离你的梦想更进一步。如果这两方面都吻合你的期待,那么我认为这个时候就不用过于纠结于排名的问题了,因为这所学校能够带给你真正需要且适合你的东西。如果不吻合,那么大家仅仅为了一个排名选择一所学校,那么之后大家可能会发现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渐行渐远,那么选校时的遗憾可能会给你这四年的留学生活带来不小的阴影。
第二个阶段就是心灵冲击。心灵冲击就是说在选校时大家需要去细致地读学校提供的材料、学校的网站上面出现的每一个字。当时申请USC的时候,我就反复在读它网站上面的内容,比如:有什么学科是对我有益又比较强大的?有什么交换生项目可以让我去更多地方学习?有什么资源是学校愿意提供给我而我也确实需要的?所以又了回到那个话题,排名是次要的,适合自己才是主要的。
我认为这个阶段,大家应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半天或一天,好好想一想你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把想到的点列到一张纸上,然后再去考虑读哪所大学。
第二部分:了解文化
很多同学会问我:你怎么会知道这所学校是否适合自己呢?你如何看出你所申请的学院偏重什么类型?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充分了解了这些学校的文化所以才能判断出这些。
就像之前提到的,通过在学校的官方网站读一些东西,就可以大概了解一所学校的特点是什么。比如我现在就读的USC Marshall,就更偏向Business一些,看看那些杰出的校友都出自那些领域就能够一探究竟。比如USC的很多杰出校友,因为LA的地理优势大部分是电影领域的,而NYU的Stern更多杰出校友则出自WallStreet。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从学校的杰出校友中哪些领域所占比例更大,可以判断学校更偏向于哪种风格的原因,甚至从中还能够了解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比较有代表性。我在USC上学,我觉得USC的创业氛围就非常浓,有一次演讲邀请来的嘉宾是Tesla的创始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各个学校的商学院在活动中请来的企业创始人,基本都是和商学院本身的学术风格类似的。
第三部分:慎重考虑
除了一些客观因素,比如一所学校的商科排名如何以及这所学校的杰出校友和你希望发展的方向是否有联系,还有这些杰出校友能否对于你的未来有所帮助之外,最最重要的还是这所学校是否真的适合你。首先来说,这所学校的风气是否和你的气质相符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你是一个很Outgoing很Social的一个人,那么如果你去NYU的Stern整天和数据打交道而且没什么Teamwork的环境中,那么这肯定会让你感到非常压抑。像我就属于这种类型的人,USC的风气和校园文化就是非常看重Teamwork和思维发散,这也是我选择USC的原因。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所学校里中国人的人数。留学生的父母无论对一所学校中中国人数量多还是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偏见,但是我认为这是留学生们应该自己考虑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很Social的人,如果你所在的学校里中国人很少,那么在你第一年出国英语交流水平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你可能会过得比较压抑。由于语言和一些其他原因,在大学的第一年和美国人交朋友还是有困难的,当你独自去吃饭或者走在校园中,看到那些美国人成群结队有说有笑,这对于你大学四年的生活来说绝对是一个艰难的开始,而且不要认为这对于你的学习是完全没影响的。这种孤独感会让你认为全世界都在和你作对,会让你觉得你当初选择这所学校就是个错误,我有一些去了文理学院的朋友就有这种感觉,比如William & Mary的数学等科目都全美排名很靠前,但是那里的中国人很少,我在那里认识的一些朋友就老跟我嚷嚷他们想转学。当然,如果你很想和老外打交道,那么去一所中国人相对较少的学校从而脱离那个圈子,对于你来说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能说无论学校里中国人多还是少,都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这时就需要从你个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你究竟更喜欢哪种环境来进行学习了。如果你想在毕业后回到中国工作,那么美国的一些大U以及相对来说中国人多一些的学校可能更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想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或做研究,那么一些专业领域比较强势的学校,以及中国人相对较少的学校,可能更适合你今后的发展。
第三点是要看一所学校的商科他们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课程体系是什么样的,以及对于数学的要求如何。我会分开为大家解读。
第一是上课的教学方法,我还是用USC来举例子。USC的商科有一门课BOAD304,叫做LeadingOrganization,可能每个学校对于这门课程的命名不同,但是内容大致都是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将商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专业术语给出解答。我有一个同学在UNL,他们学校的这门课程我的评价就是“枯燥”。像一些学校的商科在学习方面主要就是啃书本,缺乏实践。但是USC这种Social的学校不同,作为一所活跃的学校,Marshall是尤其活跃的。USC的这门课程在一个专门的教室进行,学生们会被分成6组,每一组的学生们都会讨论一个个小的Case。最重点的是,老师经常会通过投影提出一些新的命题,我们在观看投影时的反应会被摄像机记录下来。一节课两个小时,第一个小时讨论问题,第二个小时我们会专门观看这些录像,通过观看记录下来的面部反应,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心理反应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会在面部以什么状态呈现出来,这也使得这门课程更加活跃了。所以无论你的备选学校中都有哪些,如果能提前向学长学姐们了解一些这所学校的教学方法对于你择校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是课程体系。不同的学校课程体系也是不同的,这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往现实了说,一些课程好拿学分而一些课程需要你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往远了说,这门课程偏向实践还是理论,一些特色课程是否能够为你日后所做的事情有所帮助,这都是课程体系里能够体现出来的影响。这一点上我也建议大家通过那里的中国学生进行一下了解,能够让你在选校时能够有的放矢(来源微信:留学微报)。
第三是对数学的要求,这个真的很重要。每所学校的商科对于数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和这所学校的商科定位不同也有关系。比如USC,它对数学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因为更偏Business一点;如果是更偏Finance的商科,那么对数学的要求就很高很高了。具体区别在哪儿?举个例子,我们的商科数学可能就上一个学期,但是Stern的数学在大学四年中都是需要学习的。我知道国内的很多同学都不喜欢学数学,那么如果你选择了一所偏Finance的商学院,那么先不论你是否喜欢而且能否对你未来的道路有所帮助,恐怕四年高难度的数学学习让毕业都成了一件难事。
综上所述,大家在选校之前最好提前做好调查,这样对选校来说肯定是有备无患的。
第四部分:最后抉择
经过上面说到的这些准备工作,大家也有充足的时间做申请,那么这些学校都是经过大家付出了很多心血的,肯定哪一所都不想轻易放弃。但是,当多所的学校给了你Offer的时候,这就是做抉择的时刻了,毕竟你不能每所学校都去。像我当时就收到了6所学校的Offer,那时我就感到很纠结,因为这6所学校我都非常想去。经过第一轮的筛选,我把目标放在了其中的两到三所学校,主要的筛选方法就是通过上面说到的那几点。当最后的目标仅剩两三所学校时,你会觉得“Wow,压力山大”,因为这时候真的就不知道要选那所学校才好了。像很多人这时候就会开始病急乱投医,问留学中介、问同学、问学长,但是这其实对大家的判断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并不建议大家去问,因为很多人看待一所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排名,如果一定要问也要问目标校的学长,对这所学校的课程等再进行一次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你想去的学校数学要求很高,那么你可以事先补补课,或者你想去的学校中国人没有很多,那么口语是不是应该多练习练习。做到有的放矢,不要盲目咨询,毕竟别人不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他们给出的建议不一定就是值得采纳的。
我还建议大家去做一个简单的Excel表格,左边罗列出你在择校时看重的10个点,右边将你候选的两三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写出来,然后通过对比和你自身要求的契合度高低来选择一所真正适合你的学校。比如:这所学校我喜欢那些,不喜欢哪些,喜欢的地方如何保持,不喜欢的地方能不能改进或者适应,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上面说到的这些来选择一所不会让你后悔的学校开始留学生活,如果没有选对学校,未来的几年中你的生活都会处于痛苦当中,而且可能会因为忙于转校而将过去将近1年的辛勤努力和付出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