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分类资讯

联系我们

  • 电话:028-62102511
  • 传真:028-84087107
  • 邮箱:services@germanyangzi.com
  • Q Q:*********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三段99号银石广场15A-06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孩子,你应该一直和博物馆在一起

孩子,你应该一直和博物馆在一起
来源:sohu / 更新日期:2015-08-11 11:13:32 / 点击:603

       

        上次在英国之行中,我们到离剑桥大学不远的布伦海姆宫参观,这个庄园又名邱吉尔庄园,是英女王为表彰邱吉尔的祖先大败法国,在布伦海姆战役中的英雄壮举,奖励给邱吉尔家族的。庄园自然是占地阔绰、豪华漂亮,处处彰显着英国贵族的家族荣誉感和对敌征服的自豪感。

        但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50人的法国小朋友团,年龄在6-7岁左右,他们千里迢迢而来,是为了研究英国文化和英法历史,这个地方是英国人对法战争胜利的纪念,法国老师选择来这儿参观自然也是大有深意。

        其实每次去欧洲,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小孩成了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和古迹里的主角。在那些地方,遍地都是孩子,成群结队,由老师领着。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进去便席地而坐,听讲,宛如上课。一呆就是大半天,还在那里吃饭。所谓小小孩,是指幼儿园里的孩子。

        除此之外,大群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们,更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常客。即使在日本和韩国,也会发现各种博物馆是对小朋友进行教育活动重要的场所,不仅是各种容易激发兴趣的自然、动物类博物馆,即使像“智慧城市体验中心”这样专业的场馆,也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实际上,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是教育,而不是旅游。据统计,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新服务,而且还有300多座儿童博物馆,平均每两万个儿童就拥有一个博物馆。

        此外,西方很多博物馆都有儿童体验项目,比如,法国的修道院遗址就会给每个孩子发作业——小友胸前都挂着一块小方牌子,上面有不同的图案,让孩子们在博物馆地上去找,地上铺着不同图案的磁砖,都是古物,找到和自己胸前图案一样的磁砖就有奖。

        又比如,在花园旁边的走廊上,有孩子围在工作台边敲敲打打,学习作砖雕,有专门的成人作指导,让孩子们拿着大榔头和大凿子,敲击石膏板,做立体雕花。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专心操作,家长和老师并不担心孩子们砸了手,划破了皮。在图书馆里,另一批孩子在做手工劳作,往塑胶泥板上插摆各种颜色的小人、小树和小房子,做园林立体设计,完全凭自己的想象,任意发挥,独辟蹊径,自成一派。

        所以,西方一些国家的孩子,是在博物馆里“泡”大的,他们从小就“长”在博物馆、美术馆和古迹名胜里,时间久了他们会把这些地方当成一生的最佳去处,绝对不会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因为,他们长大了还会反复地去,不知是自己去,还带自己的孩子,一辈子要去无数次。

        对比我们国家的孩子,他们在家长的影响更愿意在家玩电脑和手机。即使像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孩子去博物馆的次数仍然很少。马上就要放暑假了,想必爸爸妈妈一定在策划着亲子外出旅游和课外辅导计划吧! 但父母们还是要记得,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让孩子从小就有这个习惯,他的学习方式和能力会很不一样,他会知道自己寻找资源,把孩子培养成为“终身学习者”,让他们自己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怎样带孩子逛博物馆也需要一点技术含量呢!上次我去看国家博物馆的法国名家名作展,里面就有很多带孩子的家庭。还没看一会儿,就见其中一个孩子跟自己的妈妈吵了起来,这个孩子大喊着:“我再也不跟你来看什么破展览了。原来这位妈妈自从进了展厅以后,就忙不迭地拽着孩子追讲解员,只要哪幅画前面有讲解员,她就把女儿硬塞到前面去,为了检查女儿听的是否认真,还时不时让女儿给自己复述一下,然后再把女儿塞到另一幅正在讲解的画前,没折腾几次,小姑娘就彻底不干了。

        有些家长以为进入博物馆就是要让孩子们掌握知识的,但其实,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博物馆。孩子在博物馆有他自己的角度,往往是成年人看不到或是想不到的,而成年人常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一些要求。让孩子爱上博物馆,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事物感知的方法不同,不要用成人的观点左右孩子的兴趣。

        孩子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在同一作品前,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所看到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孩子不可能对博物馆的每件展品都感兴趣,但当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家长可以适时引导。

        记得上次带娃去首都博物馆看海上丝绸之路展,本来打算一起好好学习一下远航大型帆船的结构以及千年前的航海线路,没想到她却一点都不感兴趣,反而在一块画满水果和植物的展板前兴趣大增,停留了十几分钟。原来,这张展板是告诉大家,我们经常吃的西红柿、西瓜、玉米、辣椒等等食品原来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航海商船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播过来的。为小孩子对这些食品非常熟悉和喜爱,因此不停地问我辣椒的原产地在哪里?在地图上什么位置?是怎么运到中国的?好奇心一路爆棚!

        所以,每个年龄段对事物的兴趣大有不同,我万万没想到一个关于大航海的展览,却变成了一次关于食物来源的教育。但我想,这就是反复带孩子去博物馆的意义,每个阶段她都会有自己新的理解,学到新的东西。

        2、学会放弃,轻装上阵,合理参观。

        我们应该让孩子觉得参观博物馆是一件放松、愉悦的事情,而不是一件通关游戏般的完成任务。参观中最好不要带过多的随身物品,目前大型博物馆一般都设有存衣处,可以现把比较重的包包、外套存起来,轻装上阵。

        看展览很累人,走走停停,还要阅读及欣赏,我建议带孩子参观展览,最好不好超过一个半小时,如果你和孩子都希望在博物馆里度过更长的时间,可以先去咖啡处休息一下,给眼睛和大脑都换一下篇章,然后可以再继续看一点。

        总之,一味的去追求完整和全面的参观是意义不大的,因为逛博物馆不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旅游,不需要到此一游的拍照留念,关键是要在轻松愉悦中让孩子习惯和喜欢周末逛博物馆的好习惯。

        3、多动手、多体验,引出好奇心,创造互动性。

        博物馆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艺术品,可是这一件件的作品让孩子们一味的去被动的看,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脱离参观状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从一种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发现中。

        具体怎么做呢?那就是多动手、多体验。有句格言说的好: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记住了,我做过的我理解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主流博物馆都设置动手教育环节的原因。现在我们一些理念领先的博物馆也开始开展这样的活动,比如小小原始人、亲子课程、手工画磁盘、手工做拓片、体验印刷术、夜宿博物馆、夜宿动物园、小小讲解员之类的活动,是北京小朋友难得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