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六周的时间,德国所有的学校静悄悄。没有家庭作业的负担,没有学习的压力,也没有争先恐后的竞争,孩子和家长尽可以把心揣进肚子里,安安心心地、快快乐乐地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漫长假期。
上学时,德国之所以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针对中小学生的兴趣班和体育协会,是因为中小学的上课时间从上午8点开始,到中午1点半就结束了,家庭作业也不繁重,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中意的兴趣班。
暑假中,家长一般会带孩子外出度假,天南海北地去玩、去疯、去拥抱大自然和放眼看世界。余下的时间,孩子们就呆在家里,与同学约会,走亲戚,睡懒觉、游泳、看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有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去英国法国当小留学生,多为游学的性质,或者和父母去农庄度假。
我女儿的同学中有好几个的父母分居或者离异,有的父母另有伴侣,有的是单亲家庭。这些孩子的假期3周跟父亲,3周跟母亲,有的父母分别带孩子们出去度假,比如今年夏天卡洛琳的爸爸会带她和两位哥哥开车去丹麦两周,她的妈妈会带他们三个孩子乘飞机去西班牙某个小岛两周。父母虽然分开了,但一般都会履行父母应尽的义务,让孩子能够体会和享受亲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孩子怎么过暑假呢?当然与德国孩子有些不同。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人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和接受教育,对故乡和亲人有着无法割舍的乡情和绵绵无尽的思念。暑假时间长,很多朋友会带孩子回中国探亲访友,顺道看看我们大好的河山。有的移二代在中国参加“寻根夏令营”,或者“读经班”,尽可能地接触、感染、体会和学习中国文化。去年夏天我女儿所在的中文学校成功组织了孩子们的“寻根夏令营”,孩子们在中国学习中文,参观访问,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性地学习京剧、国画和武术等,在没有任何学习压力和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
无论是在德国、欧洲其他国家还是美国,时常可以见到在老师带领下,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游学。今年的春假,我在威尼斯的叹息桥、维罗纳的圆形大剧场和米兰的大教堂前,就碰见好几队这样游学的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伴随着青春的欢歌笑语,那专注而兴趣盎然的眼神,稚气而刻意压低的提问声,和蔼可亲的老师们,循循善诱的娓娓道来,构成了一副美丽的春游图,让游人驻足、叹羡。
德国不仅没有假期补习班和培训班,而且德国宪法明文规定,禁止学前教育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任何专业知识,小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其目的是避免过早和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以便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自由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德国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各行各业人才济济,无论是在体育、音乐、艺术还是经济、科技、人文的各个领域内,德国人获取的奖项和成就引人瞩目,德国产品在世人眼里是高科技和高品质的代名词。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取诺奖的人数,占了获奖总人数的近一半。他们的成就来源于从小到大所接受的科学而严谨的教育。
揠苗助长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死读书、读死书和剥夺孩子正常的休息与娱乐,不仅危害孩子的成长,也给家长和家庭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和负担。而符合和顺应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德国孩子的暑假不仅有风声雨声和读书声,与大自然和课外读物亲密接触;还有猫叫声狗吠声和马蹄声,与各种动物打成一片,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与耐心;更有戏水声尖叫声和欢笑声,那是与小伙伴、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一起出游、游泳和游戏的声音。
童年,原本就该如此的无忧无虑,青春,原本就该这样的多姿多彩。
劳逸结合,休息之后是更投入的学习;而辛勤学习之后,是理所当然的放松。
享受假期,享受生活,同时在假期的点点滴滴中去感受、去学习。